销售白砂糖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一条渠道

日期: 2017-08-21 作者:糖泰宗

    1.传统的产销界限。经过若干年的糖业改革后,产区制糖企业优胜劣汰、资源整合,逐步实现了集团化晶莹。此外,也有少数流通企业以多种方式掌握了产区的一些制糖企业,已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较大、跨界制糖生产与食堂流通、产销一体的企业,从经营看,与计划经济时期有国有食糖流通起也想制糖企业买断后再批发销售的情况相比,当前企业产、销界限已不明显。因其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并掌握了绝大部分产区资源,其经营策略、经营方式对国内食糖生产、流通均有较大的影响

    2.食糖的购销方式流通渠道多样化。1996年以后,食糖市场等新的购销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并在我国食糖生产与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白糖期货市场、食糖批发交易市场及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大大提升了信息在食糖流通中的及时性,产销区价格进一步公开、透明,期货与现货的价格联动性增强。与此同时,食糖流通的便利性得到极大提高:在信息分享的基础上,完成订货、交货、发货一系列业务,解决食糖流通中的时间与空间矛盾。为食糖流通提供了更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平台。

    3.食糖购销运输方式、流向有较明显的变化。除铁路运输外,食糖水运、汽运的比重在逐步增加。整车之外,铁路运输也新增了集装箱、行包快运等便捷的方式。交通运输方面的变化加大了市场的流动性,提升了市场竞争程度。销区对产区糖源的选择,已逐步由单纯的消费习惯转向价格优势、运输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比较。销区之间跨地区、跨省互通有无的食糖购销增多,产区与产区之间也有一定数量的食糖购销流转。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变化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转变,沿海地区新增了一些重点食糖集散地和消费地,如宁波、青岛、日照等地,内陆部分重点城市食糖中转、集散功能因此减弱。

     4.新的营销网络逐步形成。原有的省、市、县三级食糖批发站的经营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后,目前国内糖市已在构筑新的营销网络。部分经销商路地区经营,个别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通过组建分公司的方式建立全国重要的食糖销区。自成体系的区域性或全国性食糖营销网络正在形成,如电子批发市场的物流网络等。进入21世纪后,产区对销区用糖企业的直销比例明显增加,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糖厂直销数量已经占到年消费晕的30t。以传统购销模式经营的中小食糖经销商面临日渐增大的冲击。


在线咨询

全国服务热线

151-0118-3832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华东区黄经理

华北区毕经理